订阅——分享的逻各斯

星期二, 七月 21, 2009

陈鸿桥语

陈鸿桥语(原文摘自7月17日《南京日报》:
     “ 大家要知道创业板的目标是什么,5年以后大家判断创业板是否成功,标准是企业进入创业板之后,有没有带动一个新兴业态的形成,有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引领者,有没有创新的技术成为国际一流。这是今天开闸之际,对企业要精挑细选的原因,他们不仅为自己募集资金,也承担着国家的创新战略。”
……

  “如果要勾勒出创业板目标企业的“脸谱”,有两个参照,一个是目前外资的风投公司最看重的企业,他们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以连锁餐饮、酒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以新东方等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产业等等。

  另一个参照是目前中小板股价最高的企业,掌握矿产等稀少资源或是核心技术的企业股价必然走高,而那些成本低、毛利率低、靠规模取胜的企业,则经不起金融危机的折腾,一跌再跌。

  创业板喜欢的企业模样是:不是线形自然增长,而是要有爆发式的增长;不一定要有土地等“重资产”,但一定要有核心技术等“轻资产”;因为成长中遇到的难题较多,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所在的领域不外乎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传统产业的新模式等等。”

……

真牛!陈鸿桥大概以为自己是国务院总理,请告诉我们,证交所到底应该是做什么的?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星期日, 七月 19, 2009

鼓浪屿 小细节2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鼓浪屿 小细节1

有人寄了 6 张图片给您。
 
 
DSC03640.JPG
DSC03695.JPG
DSC03700.JPG
DSC03708.JPG
DSC03702.JPG
DSC03719.JPG
 
这些图片将通过 Picasa 从 Google 发送。
请到 http://picasa.google.com/ 上试用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鼓浪屿 月光沙滩2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鼓浪屿 月光沙滩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番茄树宣传片】年轻就要有梦想 - 视频 - 优酷视频 - 在线观看 - 番茄树 宣传

  10万创业资金开创番茄树 省钱村里淘回二手服务器好友组团工作自由不散漫 上线3个月订单月增4倍

  赚钱不是唯一梦想实现过程更重要

  2009年6月24日,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的日子。黄修源是传媒大学2005级传播学本科毕业生之一,那天他脚穿一款从自己网站购买的Converse的经典款帆布鞋,身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这时,黄修源和他背后的团队已经开始运作“番茄树”正品鞋购物网站接近3个月了。

  他们网站在Alexa(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上的排名从100多万名迅速上升到了24000名。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同类的绝大部分网站。

  “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黄修源说,这个是“番茄树”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创业者素描

  如果不是“梦想”在拉着黄修源的手,那么他会一直在豆瓣网工作,他会买房、贷款,然后继续写程序,但是当“梦想”不断地出现在脑海里,他在深爱的工作和令他魂牵梦绕的 “梦想”之中煎熬、挣扎时,最终“梦想”战胜了一切,他离开了他深爱的公司,如果不是他一直在整理电脑中的视频,笔者不会相信眼前坐着的腼腆男生就是 “番茄树”的创始人黄修源,一个22岁的男生。

  创业・尝试

  贩卖技术赚取利润

  2006年10月份,黄修源和网络上认识的朋友周帆开始创办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网站――俺自己电子杂志网,由于定位小众,网站坚持1年后,就失败了。“当时的代码完全是在宿舍里很多个夜晚敲打出来的。youtube当时的成功激励着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自己付出了不少。”黄修源说,“而后我们是赚到了一些钱,基本都是靠帮很多人做网站赚的。”具体数字有多少,黄修源说差不多每个人分到了2万块钱,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通过贩卖自己的技术来赚取利润了。

  创业・矛盾

  选择梦想离开豆瓣

  在积攒了一定经验,尤其是在“俺自己电子杂志”失败以后,黄修源在2008年10月进入了网络公司豆瓣网工作,做兼职的设计师。“宽松的时间选择,免费的饮料,热心而又非常专业的同事,这家公司太好了。如果我选择工作,我是一定不会离开豆瓣的。”即使是回忆,黄修源依旧沉寂在曾经的回忆里。“离开豆瓣是非常难的决定。”黄修源说,“当时的情况是金融危机,报纸杂志报道的都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豆瓣已经给我offer了,而且待遇应该是很高的。”但是这个时候他觉得如果人生就此安定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怕老了就没这个勇气了。”

  正式离职的日期恰好是豆瓣4周年的聚会。聚会上,黄修源告诉大家说自己将要离职去创办一家专卖正品鞋的网站。一起工作的同事brant说,在黄修源身上他看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这句话让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黄修源说。就这样,在深爱的工作和自己的梦想之间,他最终选择了梦想,离开了豆瓣。

  创业・资金

  启动资金家里赞助

  家里知道黄修源离职是在他把手续都办完之后。父亲问他需不需要帮助,黄修源说,现在需要些钱,当问到数字时,黄修源说5万至10万吧。大概一周后,10万元就打到了黄修源的账户。除了一开始黄修源家给的10万元投资,番茄树并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源。

  3个月的时间,番茄树用在办公成本和建设上的钱差不多花了5万元。为了节省资金,番茄树的服务器是黄修源和赵亚星两个人从中关村坐地铁淘回来的一台二手服务器。这台服务器被他们按照《无间道》的人物命名为傻强,“下一台服务器,我们准备叫陈永仁。”黄修源笑着说。

  创业・团队

  好友组团实力不弱

  所有的番茄树团队成员都是黄修源的同学和朋友。程序员赵亚星是他的高中同学,客服、模特是他大学的好朋友,财务、推广人员都是他们的朋友,一群好朋友为了一个梦想聚集到一起。

  黄修源说:“其实我找来的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赵亚星写了6年程序了,Cherry跟宋慧乔拍过广告片是很专业的Model了,还有我们的Vicky做事相当靠谱。”在寻找合适的快递公司时,Vicky曾经在一个下午绘制了一张所有主流快递公司快递鞋子到所有省份的价格表,然后她很认真地告诉黄修源:“应该选其中性价比最高的快递公司。”

  像一家人一样工作

  黄修源说,因为团队的成员都是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而且他十分喜欢并且怀念曾经在豆瓣工作的状态和环境,所以他也从来不要求团队成员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天黄修源都是11点左右起来,中午饭前大家一直在处理各自的事情,然后叫外卖。下午成员会到齐,然后工作,傍晚出去吃晚饭或者继续叫外卖,然后会娱乐一会儿,再继续工作至深夜。“我们每2个星期都要出去采购一次,每次大概都会买一箱可乐,一箱饮料,红酒、啤酒、咖啡、零食、小吃,这些都是我们采购的东西。”黄修源笑着说,“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地生活、工作,现在没有钱发工资,那么就尽可能地解决其他的问题。”

  创业・经营

  首位顾客成义务顾问

  网站上线后,他们开始陆续有了一些订单,但都不多,可能几天一笔。第一个用户是一位武汉大学生,她在QQ上问鞋子是不是正品,黄修源说如果不是正品,就寄回来,邮费也退回。

  就这样,她成为网站的第一个用户,一直到现在。她也会提点意见,出点主意什么的。黄修源一直没好意思告诉她,其实她是第一位顾客。

  与许多电子商务网站一样,联系业务是网站前期最大的困难。黄修源说,有个品牌的鞋已经谈了10次了,依然没谈下来,每次都被“暂时没有网络推广”这样的话所拒绝,但大家仍旧没有放弃,还以每隔几天便沟通一次的频率“骚扰”着这个品牌。

  坐在星巴克的咖啡馆里,黄修源喝了一口咖啡,对记者说:“前几天看一个班的班鉴,传媒大学87级的校友徐韬说,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梦想,缺乏的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人。”他认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番茄树整个团队的想法。

  创业・目标

  解决生活费就满足

  对于目标,黄修源说,现在的期望是在2010年4月份以前实现盈利。3个月的时间,订单每月增长都超过4倍以上,现在的番茄树已经开始略微有盈余。“大概每个月能赚4000块钱吧,下个月如果不出意外可以到10000元以上。”

  当记者询问盈利目标是多少时,黄修源说:“这个我需要解释一下,我说的盈利并不是收入多少钱,而是能给我所在的团队一个简单的经济收入,能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就可以,我们更看重的是团队的生活和完成梦想的过程。”

Posted via web from ShareLogs

降旗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逝者

关键词: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突然无拘无束的世界

自我的--”  对他人的--的感受   “族群-文化-制度

不仅面对许多问题,而且有了许多主义

 

摘自《财经》“逝者”

汪丁丁/文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总有三个相互纠缠的方面,如同三条生命的联合:其一是--的发展,也称为个体生命;其二是对他人--发展的感受,可称为个体的社会自我social self);其三是族群-文化-制度的演变,可称为社会史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人而言,可载入社会史的最大事件,莫过于满清王朝的倾覆。这一事件在后来的演变中呈现出更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延续数千年的帝制就此消失了。导致了这一重大社会史转折的力量,其一是外力,由以往数百年与西方文明的偶然接触所累积的后果汇集而成;其二是内力,由以往数百年或数千年社会史演变的后果汇集而成。时至今日,我们仍生活在由这一事件标志的社会转型期之内,而且,我们预期这一转型期还将延续百年之久,不如此则难以完成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突然无拘无束的世界里,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按照他们个体生命社会自我的特质,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一时间,中国不仅面对着许多问题,而且有了许多主义。比任继愈和季羡林更早成熟且更早成名的梁漱溟,这样概括他自己的--状态:“……我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已。人生问题较之当前中国问题远为广泛、根本、深彻。这样便不为现实问题之所囿。自己回顾过去这四十余年,总在这两问题中沉思,时而趋重于此,时而趋重于彼,辗转起伏虽无一定,而此牵彼引,恰好相资为用。……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不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同样地,以中国问题几十年来之急切不得解决,使我不能不有所行动。(《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于是,如李泽厚所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构成了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主旋律。

191951日,杜威携妻子抵达中国,由胡适陪同。四天之后,他目睹了五四运动并延长了他在中国的访问时间,将离境时间推迟至1921711日。两年间,杜威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的一系列演讲与稍后抵达中国的罗素的一系列演讲,从两个几乎相反的方向,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命运的思考。

杜威告诉中国人:没有基于观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不可能发生改变。中国的政治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纯然依赖于外部的力量,只具有革命的形式,只触及制度层面,它未能改变大众的生活观念。罗素告诉中国人:尽管儒家亲孝的观念缺点很多,但是远比西方人倡导的爱国主义危害小得多。因为,后者导致了帝国主义黩武主义。他呼吁西方向中国学习正当的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应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但不可学习西方人的工具主义和科学主义世界观。不过,罗素的声音被杜威的声音淹没了。西学兴,对现代生活观念和工业化的追求,主导了20世纪中国。

Posted via web from ShareLogs

星期日, 五月 31, 2009

新闻媒体生命力的一种表述

 
 


  这次在丹佛参加美国商业新闻编辑和作者协会(Society of American Business Editors & Writers)年会,感受颇深。对于纸面媒体在美国已经进入生命终末期这一点更无疑问,对于美国同行们微笑自嘲的达观感到温暖和无奈,对寻找我们自己未来命运的压力,感到如刀锋在喉。
  深夜找到一篇旧文,是去年《财经》在香河天下第一城开全体年中大会时我的发言。所有想法都没变,只是第一条,现在看来更紧迫。要说明,时值春夏之交,所…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

时尚设计 - 玩加 WanPlus 消费体验互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发现个论坛不错~

Posted via web from ShareLogs

星期四, 五月 21, 2009

《创业家》独家调查:草根暴盈者——28.com和它的孪生兄弟们

 
 


草根暴盈者-28.com和它的孪生兄弟们
三家创业加盟联展网站和一百多位来自湖北的项目高手,建立起了一条灰色的招商产业链。这个组织严密效益惊人的产业链为何低调凶猛,它又是如何横行全国的 。
  文|本刊记者 丁晓磊

    “互联网广告领域,除了门户,只有我们真正挣到钱了。”董先生吐了一口烟圈,用带着浓重西北口音的普通话对《创业家》记者说。

   董先生所称的“我们”是指所谓招商联展网站,即将数百个加盟连锁项目,以图文链接的形式发在网页上,据此收取广告费的互联网平台。6年来,他经营的招商联展网站(名字应要求不能透露)每月都能为其贡献100万元左右的收入,让他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安农民实现了他的致富梦想。

  而他,还只是招商联展行业的一个小卒。

  真正的大佬是28商机网、U88连锁加盟网和3158招商加盟致富网这三家企业,它们几乎主导了招商联展行业。“这三家公司目前的销售额都挺大,流水最少在七八千万,利润两千万以上。”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3158前高管说。过去数年,他们一直在各大门户网站首页、《参考消息》、《商界》等平面媒体上投放广告;而近一两年来,更是签下了范伟、王刚、张铁林、王宝强等明星代言,在央视及各地方卫视台大手笔推广,其声势不亚于当年的脑白金。“最高的时候,28商机网一年的广告费就1.2个亿。”另一位匿名的28前高管说。

  这曾经是一个暴利的生意。按照行内人士的说法,在其2004—2006年的鼎盛时期,“只要有一年造就一个百万富翁是很轻松的,当时的利润率想有多高就多高”。但如今随着行业洗牌的加剧,以及媒体价格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广告效果大不如以前,商家也不愿意多掏,行业利润率只有10%左右了”。

  这也是一个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灰色生意。在三大招商联展网站的首页上,密布着约600个加盟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由100来个彼此熟稔的湖北商人控制,以一到几万元不等的低廉加盟费用,打着“热门小生意赚疯了”、“1000元开店当老板”等名头,来吸引加盟者。但其中90%以上的项目并没有向政府部门备案,而且项目存活率并不高。

  而不管28还是U88、3158,都与其幕后项目方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事实上,这些企业的创始人早已预见到可能的商业风险,因此他们从不接受任何记者采访,就连和明星的签约仪式也鲜有新闻发布会。而本刊记者曾多次致电发邮件给这几家公司,希望采访公司创始人,均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这个行业有规矩,就闷头挣钱,不接受任何采访。”3158的这位前高管这样说道,“报道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当《创业家》记者希望通过私下渠道进一步了解那些湖北老板和他们所掌控的数百个项目时,则遭遇到采访对象的反复推托,他们的理由是“知道太多的真相对你不好”。

  那么,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又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创造了这一头头“吸金怪兽”?

  

  联展网站如何“暴盈”

   “当时如果没有XX门户的那个朋友帮忙,3158也不可能这么快发展起来。”3158的前高管说。

  那时是2004年的3月,3158正式上线不久,前面有U88,后面有28商机网,做得比较困难。这时候,他哥哥的一个同学,当时担任某大门户网站的广告总监。凭着这层关系,3158和该门户网站签订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排他性广告合同。换句话说,这一年里,只有3158的“创业致富”项目可以在其首页上做广告,别人都不可以。

  就这样,凭借4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该网站的一纸合同,到2004年的7月份,3158一个月的收入便达到了100多万。“以后逐月增加,两年后每个月近700万。”这位3158的前高管说。

  这样的发财速度足以让互联网界的精英咋舌。没有任何风险投资,一个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商业模式为何能如此暴利?其实,招商联展的实质很简单:就是集中式广告分销平台。

  打个比方,一个类似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在首页上做广告要10万元/天,而一个加盟项目恰恰只有10万元的广告预算。众所周知,做广告时间长才有效果,做一天等于没做,因此,像这样的众多小项目就很难在门户网站上投广告进行项目推广和招商。

  招商联展公司就是看到这个商机才出现的。他们先找到项目方,承诺说有办法10万元钱可以让他在门户首页上做10天的广告,项目方肯定高兴,就这样,他找到10个项目方,一共收了100万元。联展公司又找到门户网站,说我买100万元的首页位置的广告链接,门户网站很高兴,会给一个3至5折的价格。比如说是3折,那联展公司就花了30万元的广告费,而剩下的70万元就是毛利,然后再分租出去,“虽然每个商户的广告位置小一点了,但是时间长了,效果就好了。”这位28前高管称。目前,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广告链接近三分之一都是被这些联展公司买走的。

  该模式的首创者是U88的老板吕才红。为数甚少的网上资料显示,他是安徽人,四川大学毕业,曾在国务院机关工作数年,很早就接触网络。最早做过新浪、搜狐的广告代理商。2003年,创办U88.cn。

  2006年,当吕才红以北京商旅科技CEO的身份出现在几次互联网业内会议时,得意地将该模式概括为“暴盈”——即通过颠覆性的精准营销、精准广告,从而帮助广告主达到超乎寻常的广告效果。“我们把最优秀的媒体供应方给找到,把所有的需求者集合起来,然后都集中在这个平台上。”

  他的底气在于“过去三年内花出去1亿元的广告费,而且钱还不是自己买单的。”为此,在他看来“百度说它的精准广告是革命性的,现在我告诉百度什么叫颠覆性的营销,颠覆性比革命性强多少倍。”

  但那时,吕才红已经不满足于针对个人创业加盟者的U88,他想做一个服务90%网民的大平台800so.com,一个号称“分类信息搜索大全”的新网站。而IDG的合伙人过以宏、软银赛富的羊东也都就此与其进行过深入接触,但吕才红最终未能复制U88的成功。今天,当你点击进入800so.com时,进入的已是U88的首页。

  U88之后,28.com、3158.com等一大批网站紧跟而上。与吕才红不同的是,28的幕后老板陈嘉(原名陈汉东)出生于湖北,他手头自己就控制着40-50个项目。

  

  一切用效果说话

  凭着更胜一筹的营销手腕,28后来居上。

  据前述那位28前高管称,他们最早发现,真正对这些小成本创业加盟项目感兴趣的,大多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对于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广告媒体,其实并不是门户网站,而是电视。而2006—2007年,电视台正因为电视购物广告成灾而头疼不已。28开始率先把大量的招商广告投放在各地上星卫视,以及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上。

  “凡是你能看到的电视台都有投放。热门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之间的广告我们喜欢买,因为想加盟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多爱看那些连续剧。”28前高管说,“当时地方电视台找我们谈广告都是台长副台长亲自来。”传统媒体对招商联展公司的重视可见一斑。

  当你看到电视上介绍某一个招商项目的广告,请注意广告片的右下角,基本上都会有U88、28或者3158的商标。“我们拿着这些广告才能更好和客户谈,你看这是我们的广告,这个时段很好,你投广告肯定有效果。”28前高管说。当然,还有一些广告,在右下角还会同时出现具体项目的名字,这样的广告是要加钱的。

  当广告量投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招商联展公司开始和电视台合作,进行一些软性的操作。“以前XX电视台是没有《财富之路》的,是我们老板和XX台说,你开一档类似于央视《财富故事会》那样的节目吧,用软文的形式做,招商效果更好。”28前高管说。因此,现在在各个地方台都能看到类似的创业节目,这背后都有联展公司老板的影子。

  随着行业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这三家招商联展公司也意识到自身品牌的重要性。因此,从2007年起,他们相继与明星大腕签约代言,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眼球:首先是“和”王刚讲“U88 你发发”,接着是范伟用《卖拐》里的腔调说“28、28,咔咔就是发”,而张铁林穿着那件《还珠格格》里的皇袍吼着“创业加盟找项目上3158”,最近,人气正旺的王宝强也代言了08.cn加盟致富网。据内部人透露,代言费均在两百万左右。在电视媒体采购方面,他们也下足了功夫。其中,28商机网与湖南卫视联姻,以480万元获得湖南卫视《智勇大冲关》晋级赛冠名权。

  为了增加客户的信任感,提高业务量,几大网站还专门组建了自己的制作团队,并聘请多位兼职的营销专家、渠道专家、媒介经理、营销顾问等为其进行指导。除了28拥有200人的团队,U88和3158的员工人数均维持在40至50人。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广告界人均产值最高的一批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招商广告的效果才产生的。3158的前高管告诉《创业家》,如果没有效果,这些联展公司就无法生存。一般来说,这些招商联展公司的广告效果是以两种指标来衡量。一种衡量指标就是留言的多少,第二种衡量指标就是电话量的多少。“如果留言和电话多,就证明投放效果好。你买的媒体资源质量好,人家才会接着投。”3158前高管说。当然,有的招商网站为了提高效果,会找来很多枪手,在网站上留言。

  一般情况下,留言量和电话量是1∶1的,就是留言量有多少,电话量也差不多有这么多。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打电话,除非对你的项目非常感兴趣,才去打电话。所以,“做完这个网站以后,你要开发出留言系统;因为你要投放广告嘛,投放网络广告你没有流量监控系统怎么行呢?然后,还要开发出广告的发布系统出来。”该位28的前高管称。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的媒体界,招商联展公司的身影无处不在。《参考消息》、《商界》、央视、各地电视台、门户网站等等,只要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有他们推广的项目。在这样广泛的媒体资源的支撑下,招商联展公司获得了极大的知名度。以行业老大28.com为例,其Alexa全球排名在1万位左右,页面流量日均超过500万以上,自访问流量达到100万以上,年均注册用户720万人。

  某种意义上,这些人是真正把媒体格式化,充分挖掘媒体资源的一群高手,而在丰富的媒体资源的背后则是真金白银。一个门户首页的图文链接,28.com一个月可以卖到5万,最便宜的也要卖到2万。

  湖北帮

  “做联展的人不厉害,真正厉害的是背后做项目的人。”上述那位3158前高管说。

  他们才是这加盟招商行业的真正主角。

  他们大都来自同一个省:湖北,又以孝感和安陆两地为主。

  其实在商界,孝感是以建筑工人而闻名于中国的。在东北、西北的建筑工地上,一说抹灰的就知道是湖北的,说湖北的就知道是孝感的。从2007年起,孝感每年年初都会举办“ 孝感外出创业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其十之八九的新闻人物出自建筑业。

  不过,这些人的实际资产远不如后面即将提到的另一群孝感人。不过,后者一直以行事隐秘著称,《创业家》记者只能从圈内人的只言片语里勾勒出这个群体的轮廓。他们最初是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没有太多特殊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做一些“致富小锦囊”之类的小项目,从此走上了项目招商之路。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的是,到了2003年左右,当地已经形成了100多位大老板掌握大概600个项目的局面。“这些人基本是一两个家族的,其中至少有十几位到二十几位是大老板级别,至少一年的收入是上亿的。还有一部分是一年的收入几千万的,剩下的是一年收入几百万的。”3158前高管说出了这些幕后老板的三个级别。

  这些湖北老板基本上以买断或者策划项目的方式进行项目积累。“比如,我是一个大老板,我看上了一个专利项目,好,我掏几十万或者几百万买断那个项目,然后让我的一个亲戚去经营,可以占一些股份,赚了算他的,赔了算我的。”3158前高管说。

  “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公司,有总经理,有业务员,其中总经理,组织结构很正规。” 就这样,他们以类似传销的发展方式进行项目积累和推广,一直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个项目,形成了一个集团公司旗下有若干子公司的业务组织结构。

  换句话说,在U88这样的招商联展网站出现之前,这些项目就已经存在,“推广的需求一直就有”。但当时他们的广告手段还很初级,大多是在报纸的中缝里面。“而‘暴盈’模式的出现,则将广告招商的效果提高了5~6倍”。

  当然,这600多个项目,几乎都没有按要求到商业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因为根本达不到法规要求的特许加盟备案的要求。“发展特许经营至少有两家直营店,且经营时间要超过一年。跨省区从事特许经营的,则须通过中国连锁协会、中介机构,或直接向商务部申请备案。”特许加盟备案文件中这样写道。但现实是,这600多个项目有着很高的更替率。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做记者做三个月还不挣钱你还做吗?项目也一样,做一年不挣钱就要换了。”28的前高管这样对《创业家》记者说。

  当然,这些项目并非都是以收取加盟费的方式赢利。“还有代理费、代工费、专利转让、卖机器的费用,收费方式非常多,要是单纯看做加盟就错了。”3158前高管说。

  面对记者的刨根问底,他如此解释:“这里面的运作过程就像魔术的秘密,比如说刘谦的魔术,你非要去揭刘谦的底,这是没有商业道德的。”

  一般来说,这类项目的加盟费用在1万到数万之间,这又是一个精巧的设计,即利用了加盟者以小博大的投机心理,又不至于让其倾家荡产而引发大问题。尽管这些项目鱼龙混杂,但在圈内人士看来,真正的骗局并不多,至少60%以上是真的,但不是任何人都能做成项目。

  对此,一位经营多年特许加盟项目的业内人士说:“要是加盟肯德基、麦当劳什么的得好几百万,那还不一定能挣钱,更不敢说快速挣钱了,为什么你花一两万加盟他们就可以快速致富,没有道理的嘛!”

  而那些急于致富者并不知道,掌握这600多个项目的老板拥有多么雄厚的资源是多么丰富:600多个项目在这三大联展公司是必投的,所有这些媒体对这些大客户都是恭恭敬敬的,招商联展公司也都有这些人参股,甚至也都在运作多个项目。

  不过,董先生和28前高管对所谓的加盟骗局却不以为然:“只要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就可以在招商联展公司上投广告,这符合广告法。至于他们的真假,不是我们的事,工商部门都不管,我们管啥?央视上不是也有广告吗,他们怎么不查啊?还有,加盟是签合同的,没有人逼你,如果连合同都看不懂,你加什么盟,这是学费!”

  这句话听起来冷漠,但却是现实。3158的前高管坦言:“中国这个市场太大了,对每一个项目来说,面向的都是全国的用户、面向的都是全国的市场,总有人愿意买单。这个才是最厉害的。”
三大网站的基本资料
企业
创办时间
创始人
籍贯
代言人
员工
销售业绩
U88.cn加盟致富网
2004-3-1
吕才红
安徽
王刚
40-50
过亿
3158.cn致富信息网
2004-3-15
未知
重庆
张铁林
40-50
7000万以上
28.cn商机网
2004-4
程家
湖北
范伟
200-300
过亿
相关信息由本刊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comment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

星期五, 五月 01, 2009

Sunset




 
 

via I, Cringely by Robert X. Cringely on 4/24/09

sunsetSo Oracle ends up owning Sun Microsystems.  I couldn’t believe it at first, thinking somehow that it was all just a ploy to get IBM to pull out the Big Checkbook.  And while the deal may have begun with that thought glowing in the mind of Jonathan Schwartz, it ends with the heart of Sun moving a few miles up 101 to where it will certainly die.

IBM doesn’t want Sun and is gleeful with the idea of Oracle taking over, as you’ll learn if you read the internal IBM memo copied below.  Big Blue does a very good job here of explaining its thinking and most of it makes sense.  No white knight.

But what will Oracle DO with Sun?  Make a lot of trouble for IBM, or try to, I think, but even doing that will be a challenge.  Java is deliberately unprotected by patents and subject to enough industry oversight that Larry Ellison can’t just kill it or somehow make it proprietary overnight.  MySQL could be killed, but for Open Source that just means it would branch and be reborn a day or a week later mostly intact and protected by nerds who would by then be very, very angry.  On a positive side Oracle will undoubtedly make some very useful database appliances and may well come to dominate that as yet non-existent product space.

But for the most part what Oracle will do with Sun is show a quick and dirty profit by slashing and burning at a produgious rate, cutting the plenty of fat (and a fair amount of muscle) still at Sun.  If you read the Oracle press release, the company is quite confident it is going to make a lot of money on this deal starting right away.  How can they be so sure?

It’s easy.  First drop all the bits of Sun that don’t make money.  Then drop all the bits that don’t fit in Oracle’s strategic vision.  Bring the back office entirely into Redwood Shores.  The cut what overhead is left to match the restructured business.  Sell SPARQ to some Asian OEM.  Cut R&D by 80 percent, saving $2.4 billion per year.  I’m guessing sell StorageTek, maybe even to IBM.  And on and on.  Gut Sun and milk what remains.

The plan has to have been on the table since last Fall when Andy Bechtolsheim, the mine canary of Sun’s executive suite, left the company for the second time.  Even then it was clear that the options were a good sale or murder-suicide.

I blame Schwartz, of course, but I don’t blame him, too, because I think he had little choice.  He just wasn’t a lucky guy, it turned out.

So what’s next for Sun?  Nothing, I think.

Here’s the internal IBM memo on the deal:

PPublished on 21 April 2009
News home > Top stories >
Oracle enters a twilight zone

The acquistion of Sun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IBM.
The surprise announcement of the Oracle deal to buy Sun Microsystems creates
some new opportunities for IBM. Since its days as a bright star in the dot-com
era, Sun gradually lost its place in the UNIX server market it once dominated.
How does IBM stand to gain, if and when this transaction closes?
Momentum
First, momentum. According to IDC’s latest report, IBM’s share of the $17 billion
UNIX server market grew to more than 37% in 2008 while Sun’s share fell to 28
percent; since 2000 IBM has gained 19 points of share, while Sun has lost 7
points.
Since 2006, the number of clients that have migrated from Sun to IBM Power
Systems has grown 10% annually to more than 750 clients as of 1Q 2009. IBM’s
Migration Factory has eased the transition for these Sun clients to the Power
platform with its leadership performance and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ies. In
addition, IBM technologies such as its Infosphere Information Server have enabled
a steady stream of Oracle clients to migrate from Oracle’s high-maintenenace-fee
database to IBM DB2 and Informix data servers. The fact that Oracle and Sun will
share the same address does nothing to change these trends.
Openness
Second, openness. IBM offers every client the greatest choice and best value in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to meet their business needs. IBM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Power Systems clients that have chosen Oracle’s middleware or database,
just as we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IBM middleware and data server needs of
Sun server clients.
Oracle, after acquiring many software vendors partial to IBM server platforms, has
long promised to protect the compatibility of IBM servers, notably Power; Oracle
clients will continue to demand this compatibility moving forward.
Oracle’s self-serving interpretation of “open” sharply contrasts with IBM’s
championing of Linux and the broad open source community. Despite this, clients
committed to IBM middleware have forced Oracle to maintain long-term
compatibility with IBM software through previous Oracle acquisitions of IBM
Business Partners such as PeopleSoft and Siebel, and this bodes well for Java

News
4/21/2009
http://w3.ibm.com/news/w3news/top_stories/2009/04/stgswg_sunoracle.html
technology. Oracle is unlikely to make sweeping changes – it’s the subtle changes
we’ll watch for. MySQL, an open-source competitor to Oracle’s database that was
acquired by Sun last year, should pose an interesting test of Oracle’s openness.
Sun’s billion-dollar acquisition was hurting Oracle. If they kill MySQL they could
alienate the open-source community, which loved Sun. If they keep it, they may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capitalize on it.
Client confidence
Third, client confidence. IBM’s consistent roadmaps and disciplined delivery enable
clients to effectively gauge the long-term value of their investments in systems,
middleware and services. Sun’s much-publicized business problems will not be
erased in the minds of clients by the Oracle acquisition. If anything, significant
questions are raised. For instance, the omission of any mention of SPARC in
yesterday’s statements from Sun and Oracle is certain to make Sun hardware
loyalists very anxious about a future where Oracle is calling the shots.
Earlier this month the latest of a long line of executive departures from Sun was
its lead processor designer who headed development of Sun’s long-promised and
much-delayed next-gen RISC processor, codenamed “Rock.”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Solaris in the hands of Oracle is also unknown, while IBM’s substantial
investments in the future of AIX and Linux are ongoing and well known.
Cost advantage
Finally, cost advantage. In today’s economy, clients are looking to reduce the
heavy maintenance costs associated with Oracle database use. IBM hardware and
software technologies together provide a significantly lower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Several Wall Street analyst reports yesterday saw Oracle’s move as defensive in
response to a dwindling ecosystem. Other observers see the Sun deal as an
attempt to emulate IBM’s successful solutions strategy. However, Oracle’s ability
to manage this type of integration is unproven. Oracle’s remains an application-
led play while IBM has a thriving software ecosystem of application developers
and a much different acquisition style.
Whatever changes take place within Oracle and Sun, one thing that remains
unchanged is IBM’s position of strength and our proven ability to win against both
these competitors.
More details on the Oracle-Sun announcement are posted on the Market Insights
Web site .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is article, please contact Smith, Bruce P.
(brucesmi@us.ibm.com).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

试论 Portfolio 的倒掉




 
 

via 旁观者的奇妙冒险 by 张亮 on 4/28/09

昨晚以来,关于 Portfolio 这本杂志即将关闭的消息就在媒体业引起了小小的波澜:感叹者有之,疑惑者有之,冷眼者有之。

虽然每周死一份百年老报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但一份创办只两年、起手势就投资一个亿美元的杂志就此突然死亡,就郁闷了:老报倒掉,还可以说是因为它不够与时俱进,新刊关张,有什么借口可言?

而且,之所以这事情在国内被关注,还有一个有趣的理由:国内有数量不少的杂志在参考、模仿甚至山寨它(我可以随口数出3、4本)。怎承想偶像变了先烈?

在其创刊之初,我曾在博客里谈过它,之后对它也算关注,所以如果硬要总结,倒是可以掰着手指列举一些失败的理由:从来没有自己的核心读者群;杂志质量下滑严重;核心记者先后离开;杂志内《华尔街日报》帮和《纽约时报》帮有文化冲突;主编 Joanna Lipman 据说是个糟糕的主编……

但我毕竟是局外人,不冒充内行。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谈谈我自己个儿的理解。

回过头来说个基础问题:Portfolio 是什么?

这杂志,创办之初是奔着混搭去的:商业+时尚。左手希望就着商业话题打入高薪阶层,右手想以浮华世界撬开奢侈品广告主的钱包。因此,它的文章也是偏软性商业趣味,不做硬桥硬马的枯燥揭黑报道,而是相当关注明星富豪们的近况。

这杂志创刊之初,有这么几点引人注目:

-Briefs 栏目。每本杂志都有前面的暖身内容,但在 Portfolio 诞生之前,绝大多数商业杂志的前 1/4 是小文章+大表格的集合。Portfolio 则用 Briefs 把这一暖身环节推向了一个极致:完全是汁水丰富的大表格。这不仅为它赢得了一枚「国家杂志奖」,也间接推动了行业的变化,至少《财富》杂志很快模仿它展开了改版(然后国内一批杂志也跟进了……)。

-Culture Inc. 栏目。教人花钱的杂志很多,但 Portfolio 不吝页码的试图帮有钱人装着有文化,也算是瞅准了一片市场空白。

-它的特写,在创办初期是相当有特点的。今天回去看它的前三期杂志,至少在选题上算得上相当好。

请看它第一期的特写选题:美国著名作家 Tom Wolfe 对当时热度十足的 PE 业的概述;迪拜王子的赛马生意;福特家族掌门人 Bill Ford 的内心探索;加拿大钻石业先锋的董事会纷争;电影《300》的年轻制片人的生意经;石油业「老亨」Boone Pickens 的新生意……

再看它第二本杂志的选题单:当时最热闹的 PE 交易 Cerberus 收购克莱斯勒幕后;棒球豪门纽约洋基队老板和他的球队;一名微软前高管进军私人飞机业遇到的颠簸;Gucci 的未来计划;关于刚刚暴露出问题的次级债的分析;一个黎巴嫩商人的生与死;石油大亨 John Browne 是如何因为性丑闻下台的……

最后列一下它第四期的特写:印度首富家族 Ambani 兄弟阋墙;一个神秘人如何在AV视频领域打造出一个类似 YouTube的网站;Google 创始人 Sergey Brin 的老婆开的基因测序公司 23andme;潮人品牌 Bathing Ape 创始人的故事……

怎么样?这十几篇文章列下来,从中东到印度,从好莱坞到华尔街,从汽车、石油到时尚、网络,是否有一些世界是平的时代的《财富》+《福布斯》+《名利场》的感觉?

这么说吧,在 2007 年的下半年,Portfolio 气势如虹:它诞生之时就把商业杂志的「前戏」部分改革了,后面的特写,则把全球化视野下性感商业报道的可能性推到了新高度。在当时,我觉得这杂志也许会把迟暮的《福布斯》超越了。

但进入了 2008 年,这势头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杂志变得越来越薄、封面风格一换再换、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写不复得见。

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原因,比如当初加盟这本杂志的三名 Fortune 杂志记者倾数离开,甚至被视为编辑部核心的副主编也仓促立场。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枝节问题。

让我先摆明立场:我认为 Portfolio 最初的立意是正确的。它顺应的是全球化的潮流,虽然《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已经有足够的视野去覆盖足够大的市场变化,但《财富》、Portfolio 这类杂志其实与他们不同:后者并无意事无巨细追踪所有市场、公司变化,也不高深点评,它们只销售一个梦想,让你每两周或每个月看看商业世界有什么最性感有趣、离奇荒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觉商业是有其趣味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拼时效固然是一种打法,却终归有另一种极端选择:深入的调查最特例的个案、采访那些一辈子不接受采访的古怪富豪、以优美的文笔呈现极大的戏剧性。

主流矛盾是,就像风投们喜欢说的:想法不值钱。你找到一个定位,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怎么实现呢?毕竟,全球化下,想贴身了解一家家性感公司的真像,想把一个个隐居于世界各地的奇怪商人的真实性格呈现出来,可不是几个小时的采访能做到的——作为读者,我眼瞅着 Portfolio 陷入了枯竭之中:浮在表面的富豪与商业喜剧总归有限,深入其中的成本和时间又非它一时间可以承受,所以,2008 年,它大多数时候在写一些不痛不痒的伪戏剧。

是不是说,这条路因为成本太高,天生走不下去?非也!

它其实有一条天然的生路,只是它的投资者 Conde Nast 集团无心为之。想把全世界最精彩的商业故事汇集到一本杂志上,需要的是一批顶级商业作者,他们原本就散落于 Conde Nast 集团下面的各本杂志:比如 New Yorker 的 Malcolm Gladwell、James Surowiecki、Ken Auletta,比如 Wired 的 Steven Levy,比如 Vanity Fair 的 Bryan Burrough、Bethany McLean,还有偶尔给 GQ 杂志写写硅谷的 John Heilemann……这个档次的作者,或有奇思妙想总结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或能采访美国商界绝大多数他们想采访的人,或长于调查,总之,他们一出手,就能成为就某一话题的盖棺定论。

可惜的是,Portfolio 真正拥有的如此分量的作者只有一个:Michael Lewis。这位写过 Liar's Poker、Money Ball 的一流记者,的确给 Portfolio 提供过一篇相当分量的文章:the End

我觉得,Conde Nast 集团压根不舍得把自己旗下的各路高手凑到一起。当然,且不论这些人服不服 Joanna Lipman 的管理。

而这就是我看到 Portfolio 关门时最直接的一个想法:在十年前,明星作者是个「有好于无」的存在,读者们选择的是报纸、杂志自身的品牌,选择是一种编辑思路下的信息梳理,明星作者是增值。在今天,因为信息太多了,明星作者的品牌很可能大于具体报纸杂志,读者是可以选择自己的阅读组合的,这时候,传统的杂志与杂志之间的墙已经被拆除了,未来的杂志主编们就必须变成一个更高级的资源整合者,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像电影制片人一样,知道怎样搭配一批一流记者、编辑,让读者觉得琳琅满目、物有所值。否则,信息那么多,为什么买你?

一个合适又不合适的例子是《经济学家》杂志。说它不合适,是因为它多年来不在文章上署作者名,也就是说,它没有真正意义的明星作者。但是,它的典范作用在于,所有的读者都可以确信,这杂志在它所涵盖的所有领域,都是专家级的作者在写、在追踪。

同样的例子是《连线》,它可以确保自己在 Geek 文化圈里,无论科技、电影、文学,做最领先的报道。

最后说我的结论吧:Portfolio 关张,并不让人意外,它只是再次证明了,即使在一个网络时代,决定媒体生命力的最终标准还是你能生产多少独家信息的能力。只是,互联网把这个门槛提高了,全球化把这个门槛提高了。在这个时候,每本杂志当然应该明确自己的核心读者群,因为你必须确保你能在某个领域生产最独家的信息。如果你想做一本涵盖商业、经济方方面面的杂志,那你就必须像王家卫拍《东邪西毒》一样,有本事把方方面面的最好的记者凑到一起。否则,独特的定位或许能让你一时风头无两,但等你技穷时,读者终归会用脚投票。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

星期二, 四月 21, 2009

加勒比海盗


这东西是一次出差在义乌买的,非常便宜,所以看起来没有LEOG那么精致和可爱,只是组装起来才感觉到。这只是一半,还有一搜人类掌舵的舰船没装好。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加勒比海盗


这东西是在义乌买的,非常便宜!但是不是太喜欢,因为不是正版的LEGO吧。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艳阳高照的日子里


今天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这是几张今日不同时段拍拍的照片,分别是上午在车上、下午5点在小西天外面的河边公园、6点多黄昏在积水潭桥上空。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星期一, 四月 20, 2009

西安驻京办


西安驻京办在新街口大街一处不起眼的胡同(但宽度足以通车)里,门口两个兵马俑,做的是正宗西安菜,多少年都没有过新菜,人家不需要有新菜,有羊肉泡馍就够了!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星期四, 四月 09, 2009

唱片界的变奏曲




 
 

via 译言-电脑网络 by 逸意 on 1/11/08

原文作者:The Economist
原文链接:From major to minor
译者:逸意

 D0208WB1.jpg

2006年,世界第四大音像品制造公司EMI(百代)邀请了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在伦敦总部同其高级经理交流听音乐的习惯。在会谈结束之后,为了表示谢意,EMI老板表示这些孩子可以挑选他们喜欢的CD拿回家。尽管是免费的,可是却没有人真的将CD带回家。就在那一刻,EMI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场音像品德游戏到了收尾的时候。

  在公众场合唱片经理仍然表现的信心满满,他们认为唱片届的复苏就在转角,数码下载同样可以拯救音乐市场。但是2007年的销售反馈向EMI集团呈现出:唱片市场的主打产品CD2006年的销量相比已经大幅度缩水。根据及尔森咨询公司的调查,在美国2007年一年固体唱片的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下降幅度远远超过众人的预期。在2007年前半年,固体唱片的销量在英国下降6%,在日本下降9%,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下降12%,澳大利亚下降14%,加拿大下降21%。尽管付费下载量增长很大,然而仍然无法弥补在CD上的损失。更令人担忧的是,付费下载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目前唱片市场的缩水现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但是和20世纪其他年代相比原因大不相同。去年,很多大牌明星绕过唱片公司标签自行发展。麦当娜离开华纳唱片公司,与live nation这一以制作演唱会著称的公司签订合约;老鹰乐队在灭幼任何唱片公司帮忙的情况下制作出了一张销量惊人的唱片;电台司令——一个英国乐队离开EMI唱片公司通过互联网发行了一张唱片。这些都是独立的不寻常的举动,通常只有那些已经建立了广泛市场空间的艺人间进行。但是他们的行为让很多人认为自己销量已经与唱片公司的商标没有关系,必然导致很多艺人的出走。

  EMI和华纳的挣扎最为明显。华纳音乐的股价已经下降到了4.75美金,与上市价格相比跌了72%。私人资本公司Terra Firma24亿高价周够EMI,目前正在用很高的代价调整EMI的经济体制,致力于更换高层经理同时做出了很多令人尴尬的决定。这个月Terra Firma将要制定出新的发展策略。

  世界上另外两大唱片公司,来自法国的UNIVERSAL和来自德国的SONY BMG得到了来自母公司的保护。UNIVERSAL目前市场份额正在回升。但是人们猜测BERTELSMANN将在明年出售索尼唱片公司。

  因为CD唱片不赚钱,很多像沃尔玛一样的零售商决定减少出售CD的货柜,这将更加加剧唱片业的衰落。PALI调查公司调查显示到2008年,美国的CD货柜占地面积将降低30%

  因为唱片价格的跌落,特别是在EMI和华纳唱片公司,艺人从公司获得的市场份额和辅助促销越来越少,这同样促使艺人另寻他径,开辟自己的歌迷市场。

  因为唱片业的低迷,支撑唱片公司的金主也不愿意将自己可以赚钱项目上的资本转移到唱片业上来。这些唱片公司开始实行360度大转变,他们给艺人提供更好的分红措施,可是即使艺人同意,他们仍然不愿意将所有的权利都交给公司,除非他们可以得到给好的条件,因此主要唱片公司的回报仍然不容乐观。环球音乐的前任老板TIM RENNER表示:几年前唱片业很火爆的时候,公司是可以花很多钱补充很多的能量,购买演唱会举办权和广告发行权的,但是现在机会已经一去不返了。

  到2007年中的时候,主要唱片公司意识到,下载音乐的数量已经不再如他们期望的幅度一样增长了,他们出台了更多的冒险措施。他们决定不再依靠苹果公司的iTunes和付费下载。他们决定和像Imeem这样的依靠广告而提供免费下载的网站合作。另外一项举措是去年12月起同诺基亚的合作,为今年即将上市的手机提供音乐下载。这些“音乐让我说”手机将为用户提供免费的电脑终端音乐下载,即使他们更换手机,他们也有足够的下载权限。不但不直接向手机用户收费,他们甚至还帮助负担手机价格,使音乐手机降价。

“音乐让我说”手机是一种对于免费或者接近免费下载音乐服务的认可。付费下载音乐仍然会存在,但是依靠广告生存的音乐将成为唱片公司主要的赚钱渠道。然而对于唱片公司来说,这是一步向未知的跨越。与从前单凭出售CD相比,同广告商的相比将使唱片公司赚更多的钱。只是靠CD销量,恐怕前景不容乐观。

添加评论

收藏到QQ书签收藏到QQ书签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

星期二, 四月 07, 2009

中欧商学院风水教程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Google The Big Target




April 6, 2009

 It's not easy being the oxygen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Google is starting to take blows from every side. Check out the first five headlines from IWantMedia this morning.

First,the Post (which I don't trust much as a rule, given its broad use of unnamed sources) follows last week's speculation around a Twitter acquisition with the headline that Google is talking to Twitter as a "defensive move."

Second, Barron's practically yells at Google for even considering talking to Twitter, because Twitter will never have a business model. (Idiots, of course it does).

Third, Google's YouTube division is widely reported to be losing nearly half a billion dollars.

Fourth, Google looks to have to fight, yet again, the trademarked AdWords lawsuit.

And Fifth, Google is now looking less like a sacred cow, and more like a milk cow, to media moguls with impaired cash flow.

Happy Monday, Google!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

Google The Big Target



April 6, 2009


It's not easy being the oxygen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Google is starting to take blows from every side. Check out the first five headlines from IWantMedia this morning.

First, the Post (which I don't trust much as a rule, given its broad use of unnamed sources) follows last week's speculation around a Twitter acquisition with the headline that Google is talking to Twitter as a "defensive move."

Second, Barron's practically yells at Google for even considering talking to Twitter, because Twitter will never have a business model. (Idiots, of course it does).

Third, Google's YouTube division is widely reported to be losing nearly half a billion dollars.

Fourth, Google looks to have to fight, yet again, the trademarked AdWords lawsuit.

And Fifth, Google is now looking less like a sacred cow, and more like a milk cow, to media moguls with impaired cash flow.

Happy Monday, Google!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星期日, 四月 05, 2009

早餐


清明,天气很好,这样开始一天。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偶遇”生煎


因为晚起的缘故,很久没有吃早饭的经历了,但是出差的时候例外,总会趁早去尝尝当地早点,没想到这次是在"偶遇”生煎。

前段时间在上海呆了差不多一星期,抵达上海时正好是早晨,在金陵东路的酒店办完入住,时间还早,才七点多,就在附近转转想找些当地的小吃。恰好在金陵东路转云南南路的地方看到许多小店,装修简单,大多半地下室,有的家还摆成路边摊,但卫生还算干净。由于比较早,只有三四家做早点生意的在营业,其中一家进进出出的客人很多,卖的是生煎。

过去在吴江路吃过生煎,排队很长时间,买到之后没有位置,只好站着吃,也许是小吃街客人多,实在不愁客源,质量也有所下降,那次并未尝出生煎的好处。这家云南南路靠近淮海东路的店却不同。虽然照旧是不愁客源,店员态度有点生硬,但来的客人多半是住在附近的本地居民,说明口碑还不错。生煎4元一两,一两5个。

买了一两,知道会烫,先用筷子捅破个小洞,但还不至于让汤汁流出来──这样吃的时候就不感觉烫得难以入口了,而且也可以一口吞下去充分感受充盈的汤水。没料到这次的生煎如此好吃,肉嫩,汤鲜。而且奇怪的是一连吃下4、5个却无油腻感觉。以前如果早晨食用肉馅,都会不太舒服,因此这次体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注意到店门口的电视机里反复播放一家本地电视台对这家店的采访录像,里面介绍他家一天可以卖出3000个生煎!没过一会儿,也就8点来钟,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在网上一搜还真有不少他家的信息,图片是网上的,但跟我所见完全一样。店名叫“晓贤”,从店内介绍看貌似挺有历史。他家位置在云南南路靠近淮海东路。临离开上海那天早晨,虽没什么必要早起,但还是又跑了趟这家“晓贤”,吃了5个,想再要一两,怕吃不完,也怕再吃会感到腻,坏了之前的好印象。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星期五, 四月 03, 2009

东邪西毒


昨天又看了电影《东邪西毒》,上次看是小学,跟我妈看的,这次看跟2ya,故事易懂了不少。

经过《大话西游》的解构,其中的很多台词竟然还能让人有一丝感动,说明几位大牌演员还是比较能震得住场面吧,换个人说可能要让观众笑场。

刚开始的一个镜头,大漠、孤店…好像沙漠版MUJI的海报,可惜网上没有,挑这张图凑合看个意思吧。

Posted via web from ShareLogs

Google 收购 Twitter 的可能性


Keso的twitter上忽然冒出这么一句:Google收购Twitter两大看点:1. Ev两次把公司卖给Google;2. 刚刚跟Google说Goodbye的Doug Bowman神奇地重返Google。
迫使我去看最近的有没有这方面新的评论,下面“1986到现在”(http://www.1986tp.cn)blog上的评论还不错,还提到比如John battelle的文章,这家伙对谷歌太了解了,不可不听。

 
 

via 1986 To Present by adamzhu1986 on 2/27/09

的确,现在 Twitter 实在太惹人关注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转向它的实时搜索。John Battelle 又写了一篇文章 Twitter=YouTube,表示 Google 无法承受不拥有 Twitter 这样一个好产品。Silicon Alley Insider 转载了这篇文章,新浪科技也有全文翻译。

John Battelle 认为,现在看来 Google 当初花那么多钱(超出人们预期)收购 YouTube 并不全是为了进军视频市场,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 YouTube 在搜索方面表现强劲 - 现在 YouTube 已经超过雅虎成了美国第二大搜索引擎。Google 收购 YouTube 是为了获得这个当时在美国搜索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拥有并且控制它,而不是为了盈利。或者说,Google 没有办法承受不拥有 YouTube。

那么现在互联网上最重要也是增长最快的搜索是什么呢?当然就是 Twitter 的实时搜索 - 如果 Google 不能拥有 Twitter 的话,Google 也无法承受。在网络视频发展之初,Google 也发布了 Google Video,但是输给了 YouTube。现在 Twitter 这种带有社区性质的服务也不是 Google 的强项 - 那就是说,Google 也会非常想要收购 Twitter。

以上是 John Battelle 对 Google 为什么要收购 Twitter 的分析。另外,他还给出了一些相关文章的链接,有一篇文章里提到了 Twitter 可能的盈利模式。我曾觉得 Twitter 的实时搜索和 Google 的搜索不是一回事,实时搜索的广告效益可能不会有 Google 搜索的广告效益那么好,但是那篇文章里表示:

当然,Google 向人们证明了当人们把搜索结果的数据和相关的广告结合起来的时候,数据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也许 Twitter 搜索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广告模式,这种广告模式对时间更为敏感,而产品则是人们在搜索的当时所需要的!

如果 Twitter 真的可以创造出这种广告模式的话,或者说适合用这种模式所推广的产品足够多的话,那 Twitter 实时搜索的盈利是很光明的。另外,我想,如果有企业用 Twitter 直播产品发布会的话(或者某项产品的发布能引起足够多的人关注的话),在产品发布前后的特定一段时间里,在搜索结果里嵌入该产品的广告效果可能会很不错。比如在苹果举办发布会的时候,“Apple”、“iPhone” 等关键词的搜索结果页面显示 Macbook 或者 iPhone 的广告 - 如果和在线购物联系起来就更好了,有些人可能当时一冲动就买了。

那么既然 Google 如此需要收购 Twitter,那为什么还没有动手呢?Google 收购 Twitter 会有哪些困难的呢?

钱 - 即便 Google 也“不差钱”。Twitter 不久前拒绝了 Facebook 5亿美元的报价,并且又筹得了3500万美元资金。所以 Twitter 暂时并不缺钱(Twitter 的核心创始人 Biz Stone 和 Evan Williams 已经向 Google 出售过一家公司了 - Blogger - 并且也从 Google 那里拿到了不少钱)。要收购一家不缺钱的公司,Google 必须花更多的钱,但是就算收购成功,Google 还得想办法找到让 Twitter 的盈利途径。

另外,现在 Google 正在反垄断调查的门口,如果 Google 又收购了 Twitter,这肯定更易引起反垄断调查。但是 Twitter 既然无法盈利,那又和谈垄断?。最后,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Google 有足够强大的技术可以自己来做实时搜索(最初做 Twitter 实时搜索的 Summize 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小公司 ),并且可以在 Twitter 之前进一步完善实时搜索。和 YouTube 视频不同,视频不是 Google 的强项,而搜索是。

另外,John Battelle 给出的链接里还有一篇提到,Facebook 也将越来越开放。其中有一点很有意思,也是关于实时搜索的。Facebook 有2亿用户,比 Twitter 的600万大好多倍,并且在 Facebook 里也有用户的状态更新 -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在 Facebook 里的状态更新是和 Twitter 同步的,而且在收购 Twitter 被拒之后,Facebook 马上开放了状态更新的API(Xpooit 就用上了 - 因此 Facebook 可以用来搭建实时搜索的“现在的”数据库也是很大的。

提到 Facebook 也让我想到了 Google 和 Facebook 关于互联网“社会化”的竞争。当时 Google 已经有了社会化网站 orkut,但是 Google 却发起了 OpenSocial 联盟 - 让整个互联网都更开放更具社会化 - 来对抗 Facebook。现在面临和 Twitter 的实时搜索之争,谁又敢说 Google 不会又有创造性的应对措施呢?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也欢迎你提出自己的想法。另外说一句,如果 Twitter 实时搜索真的那么关键,关键到可以颠覆 Google 的话,那么微软应该不会对雅虎还那么念念不忘了吧?

PS,Google 最近也注册了官方的 Twitter 帐号 @google(我很怀疑这个帐号是 Google 预留的,不然早被人注册了)。另外,Google 中国的 junyu 透露了更多 Google 产品的官方 Twitter 帐号。


Posted via email from 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