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分享的逻各斯
显示标签为“IT observe”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IT observe”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三, 七月 04, 2007

新媒体的未来

上周还参加了若邻网和1财搞的新媒体论坛,地点在北大.
发现众多不知名的小网站到这来做推广,还发现很多网络公司在网上做1.0时代的营生,而且很赚眼球,很赚钱.中国国情.

与会的人都各自抱着自己对新媒体的看法,有的认为手机是新媒体,有的认为互联网是新媒体,有的认为传统报纸杂志只要转变观念和运作方式就是新媒体,有的说个人掌握了新传播技术就是新媒体,还有人觉得Any where,any time,any screen的广告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的起点,新和旧其实也难以划分,大致上大家还是把纸质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制作统一的节目发送给模糊的大众,视为旧媒体.但是仔细探究一下,其实今天的很多所谓新媒体,依然对他们的受众了解有限,电梯间的液晶屏可能更多让快递员观看了,很多网站只是炒作纸质印刷的成本负担不起的炒作,制造垃圾内容和垃圾评论.

这些都是用旧媒体思维运作新媒体,何力,这个我大学最喜欢的报纸的前总编声称,在他的观察范围内,目前没有一个就媒体的领袖能成功的做好一个新媒体,那些新媒体的领袖一定出现在未来那些痴迷技术,养成了网络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年轻人中,我们这些旧媒体的人倒时候能当他们的顾问就应该知足了.

何力这种消极态度我很认同,目前何力赋闲在家,阳光传媒那个网络媒体他也不做了,很可能上述观点是他不做的原因,或者是结果.

会上若邻网的CEO陈皓源说,他在商学院的同学在日本搞了个公司做手机漫画下载,总部设置南京.他们推出的手机漫画可以在画面出现刀剑碰撞的时候让手机震动,而且在乘坐地铁或者等车的时候,只要一只手的拇指就能翻动画面.于是很多年轻人不在看漫画书了.当他们开始越过漫画出版商直接和漫画家或他们的经纪人签协议时,出版商们坐不住了,开始动用法律等手段,留住自己的漫画作者.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可能是数字音乐真正未来,乔布斯游说四大唱片公司开放DMI,因为数字音乐还只是他们销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局面可能在你料想不到的时刻发生逆转,如果iTune能强大的能够直接和歌手,乐队,词曲作家和制作人们签订合同出版数字音乐,四大唱片公司就该成为历史了.

接下来可能难度更大的是图书期刊出版业.以后再说吧.

星期二, 六月 12, 2007

转 MacX论坛:苹果开发者论坛重点放在Leopard, web media, Windows convert

在San Francisco事件中,大多数人都期待苹果的下一个操作系统版本能尽快推出,实际上公司已经开始在Moscone Center发布宣传广告了。但是今年Mac的开发者将会与一些新人联手,包括那些从来没有为Mac编程过的人。

近些年苹果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那些新手开发者身上,尤其是那些刚开始从事开发工作或是曾经编写过Linux或是其它公开的开发平台的新人。然而在2006年WWDC期间,公司注意到会议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都是第一次参加开发工作。

“一般来说,我们看到许多刚刚走出大学的年轻人,或者有着公开背景的人,被介绍到Mac,”他说“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对Windows和UNIX编程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来到Mac” 。

苹果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法,虽然还没有考虑过是否可行。每当周一的时候大多数的Mac开发者都会收到一个工作时间表——苹果的CEO Steve Jobs会在早晨把工作的主要任务宣布一下——新来Mac的开发者会在Immersion上度过周一,通过一整天的项目开发可以帮助开发者很好的掌握编写 Mac软件的基本要领。


一周之内还会召开其它会议,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新参加工作的人,防止他们进行.NET或者是其它外部平台转换时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当[新员工]工作到周五的时候,他们的工作能力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Okamoto说。

现在新的重点是在线音频和视频的发布。Content和Media就很适合现在的开发者,他们需要在英特网上发布自己的媒体。虽然脱机工作的产品会被隐藏,但是大多数工作重点会放在苹果最近推出的软件上——搜索AJAX网页和WebObjects编码并结合媒体Dashboard共同在Mac OS X中运行或是直接访问iPhone的专用网站。

Leopard开始优特那些生产者,不去管他们如何使用英特网,但关键是能把分散的员工统一起来。Okamoto补充说“iTunes商店和我们的开发者网站上所做的一些事情都会用这种方法” 。

不管开发者的背景如何,今年的WWDC的目标是通过Mac的大量发行要做到让世界都知道这次会议的标题,不管是象征性的还是字面上的:除了来自竞争平台上的对手之外,苹果希望能吸引44个国家更多的开发者来一起参与并打算使其超过公司在美国本土的规模。

星期六, 四月 14, 2007

“数字鸿沟”在中国就是“电信鸿沟”

汪丁丁说“数字鸿沟”其实是知识鸿沟,在发展中国家还没到这个阶段呢,现在的“数字鸿沟”其实是“电信鸿沟”,我租的地方是在中关村,北大东门对面,所谓中国的硅谷,其实被吆喝买盘的占领了,除了中间地带有几家NASDAQ上市公司大厦门口的环卫做得不错以外,简直肮脏不堪,这个不多说了,如果卖到盗版盘的占领的是地面,江南春的爱国者广告占领的就是天空……这些都不说了。问题是这里的宽带网络为什么这么慢呢,音频的如pandora.com永远断断续续,emule下载最高40k,且近来长时间停留在5k以下,网络到晚上还总断,早晨也会断。
电信公司们靠垄断维持高成本和高利润,但是它们垮掉也是转瞬即到的,他们拿那么多钱,就不能提供让人舒心点的服务?中国的网民很不幸,没有配套的电信服务,什么用户体验也别谈了,尤其是音频和视频的。
张宁也有议论

星期五, 二月 09, 2007

数字音乐的未来

史蒂夫开始畅想数字音乐的未来。

我看到后马上把这则苹果网站上他发的文章译出来,其实是从张亮blog上看到的。译文发到《blog中文翻译》。 这还有个中英对照版的

Source: http://www.apple.com/hotnews/


关于音乐的思考

史蒂夫 · 乔布斯
2007年2月

随着苹果的iPod 音乐播放器和iTunes在线音乐商店的巨大成功,一些人已经要求苹果"开放"数字版权管理(DRM)这个苹果用来保护其产品不被盗用的系统,以便从iTunes购买的音乐可以在从其它公司买到的设备上播放,并且,从其它在线音乐商店购买的受到保护的音乐也可以在iPod上播放。 让我来考察一下现在的情况,并且了解如何能达到那一步,然后再来看看未来的三种可能的选 择。

……[全文]

星期六, 二月 03, 2007

stardoll玩偶网站

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有时候快得超出我们的预想,如今人们愈来愈热衷于为自己在网络世界里的角色添置装备,甚至舍得付费。
这种起源于网络游戏的购置装备的激情,现在也转移到了女孩们的身上,尤其是7到18岁这个年龄层。这催生出了stardoll——玩偶(或者洋娃娃)网站。这个 社区专门提供给你定制的玩偶搭配衣服和布置房间的各种装备。这个网络社区竟然有一个退休洗衣女工设计的,其实很多这个年龄的阿姨都幻想开个给小女孩制作衣服的小商店 什么的 ,她只不过恰巧在网络上实现了 。06年初该网站得到曾投资于skype的Index ventures 400万美元投资 ,没过几个月,6月分又获得红杉资本的青睐,投资600万美元。如今它以今人的速度扩大这用户数量。

星期二, 一月 16, 2007

创新,也是一种买卖?

创新型公司如何不断满足人们的期待,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或者说建立良好的口碑营销效应。

借用袁岳一直在介绍的社会资本理论,我想也可以得到关于创新型公司如何不断提高创新的边际产出,并达到创新的规模效益的一些原理。

  • 原理之一:创新债权与创新债务。
  • 企业必须创造出超过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让消费有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当于你用1000元买来了1200元的商品,普通消费者获得了这种不对等交易的好处后,都会有负债心理,为了使自己得到心理安慰,一般人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向他认识的人说,“这东西好极了,你尽管去买吧。” 二是,下次还买这家公司的产品。
  • 原理之二:制造创新的规模经济。
  • 在第一条原理下,交易的总规模没有变化。我们首先看到,企业有意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制造了一种利益倾斜于消费者的不平衡,消费者产生了负债心理,采取两种方法回报企业,但是消费者的回报至多填补了企业为创新付出的高成本而已,总体看,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消费者。这导致创新企业和普通企业获益相当,没有超额利润。我们要追求创新的超额利润,它隐藏于原理之二,制造创新的规模经济。想想一个握着大把创新债权的人会做什么?假如你就Steven Jobs,你能想到做什么?没错,去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任何一个握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家都会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Apple改了名字,它不再叫苹果电脑公司,而叫苹果公司,它要全面扩张了,iPod, iPhone, iTV, iBook…… 它会利用人们对Apple这个创新品牌的负债心理扩大交易规模,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如果只有iBook,笔记本用户不能忍受它的失败产品,而有了iPod, iTV等等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有了更多期待,并且这些期待之间不是紧密相关。
    另一方面,苹果要寻求合作伙伴,拉人入会,这是通过分享成功利益来扩大经济规模的做法,我不一个人赚钱,我让大家都赚钱,大家也会给我更多回报。

    以上两个原则就是苹果,以及同样不断扩张的Google等创新型公司们今天正在做的买卖,这是也可以说是创新型企业的商业哲学,或许这也说对Web2.0时代的分享精神、口碑营销等概念的一种解释。

星期三, 一月 10, 2007

iPhone


iPhone发布了,Jobs很兴奋,而他对金钱却没有什么考虑,正像他设计产品不计成本一样。


引用一条上个月的新闻,WSJ.com消息说:

苹果电脑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延迟年报文件中称,由公司董事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对苹果电脑过去的股票期权发放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乔布斯知晓或被建议选择有 利的授予日期,但他本人并未获得这部分期权,也没有从中获利,而且未认识到由此带来的会计影响。

特别委员会同时发现,本次调查暴露出了一个严重问题,该问题与苹果电脑两位前任管理人士在股票期权授予时的入帐和报告行为有关。

苹果电脑指出,在259个授予日期时点为1996年10月至2003年1月份之间的42,077笔股票期权中,有42个授予日期中的6,428笔股票期权在计算日期方面存在不当行为。

让我想起另一为CEO,GE的伊梅尔特,也是放弃股票期权,而长期持股,这些人是忙得没时间花钱,不如持有股票吗?
伊梅尔特要成为伟大的CEO,他要让GE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他们着眼于20年后,当然不在乎短期的股价以及何时行权更有利等小问题。
乔布斯多少年来一直未变,他还是那个爱打赤脚、执著地几乎疯狂的小伙子,人到中年,经历坎坷,事业大成都没有改变他丝毫。

星期六, 十月 28, 2006

近日新发现

这两天blogspot出问题了,登陆不了blogspot.com,编辑发布还是可以的,用pkblogs.com也可以。
http://www.pkblogs.com/chengyuan0220
我开始回到live space上更新了http://myidear2008.spaces.live.com/
另外
wendy《爱了,才可以忘记》5篇 写的真好,主人公苏琴描写的有点意识流,如果我没用错这个文学术语的话。
张诗扬,穷人银行家写好了没有?
我的flickr又传了几张。
google reader分享框里的文章不错,大家可以看看。

Yahoo!mail出了新测试版,还没感觉更好,不过已经非常同情yahoo了,雅虎中国在马云领导下还是没什么起色,面对强大的Google,Yahoo还能怎么折腾呢?亿万个Tag人工分类能救活它吗?广告业务怎样才能有起色?

scrybe是一种新的基于web的日程管理软件,还没有发布,不过貌似非常神奇了,超过google日历,做了在YouTube上的视频链接。

星期二, 十月 24, 2006

Wikipedia好人整理的Google收购与投资清单

Wikipedia的英文访问现在是全面开放了
有好人整理出了Goolge收购和投资清单,应该是网上最详细的吧,其实可以说是关于Google Inc.的资料概要了:
https://secure.wikimedia.org/wikipedia/en/wiki/Google

我昨天写的稿子,考虑是不是都放这,太长了,我写是这稿子的前半部分。

还是放个链接吧http://docs.google.com/View?docid=ddxd2gnv_5z7r337

这是google doc. 好处,写好保存成网页。

星期日, 十月 22, 2006

facebook的有趣传闻

middle
在查有没有yahoo收购facebook的确实消息,经查,没有什么可靠的消息证实收购谈成,但是——

Techcrunch引用了这样几句有趣的消息:

During one series of talks with Microsoft, Facebook executives told their Microsoft peers they couldn’t do an 8 a.m. conference call because the company’s 22-year-old founder and chief executive, Harvard dropout Mark Zuckerberg, wouldn’t be awake, says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talks. Microsoft executives were incredulous.
还有
At one point in the Yahoo negotiations, the talks extended into the weekend, says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Mr. Zuckerberg, this account continues, said he couldn’t take part because his girlfriend was in town. Others pointed out they were closing in on a billion-dollar deal. Mr. Zuckerberg said it didn’t matter: his cellphone would be off, this person says.

星期六, 十月 21, 2006

一个下午我就干了这些


我查阅了Google Inc. 的shopping list,写了这么几百个字,基本上都是陈年老账。

历史上的google
要理解google的现在必须回顾它的历史。

google一直以搜索为核心业务,是一家技术创新型企业,不论是自主研发还是收购,都未曾离开技术领域。1998年,布林和佩奇初创google公司,凭借PageRank算法使google成为网络搜索的同义词;2002年9~10月,Google在全球推出了关键词广告服务,2003 年5~6月,Google推出AdSense广告计划,使用户能按照网站内容做广告,自此,gongle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在线文字广告平台;2003年初,Google通过收购了Blogger进入博客托管服务领域;2004年3月底,google发布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IPO之后, google又推出一系列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搜索服务,比如图片、视频、新闻、地图、博客、图书、科学文献、金融、趋势、个性化等;此外,google还推出了图片管理、硬盘搜索、在线笔记和日历等工具,帮助管理资料和管理时间。

如果追踪一下google公司成立8年来的购买清单,我们更会大吃一惊,从地下光缆宇宙飞船无所不包,难以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是创始人和ceo一直在强调,google的目标是整理人类全部知识,沿着这一主线,google的研发和收购行为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参见一篇文章:看看google都买了啥


另外我还算了几个数:

以交易完成前2天的30日收盘均价396.84美元/股计算,Google目前在外流通2.192亿股的总市值为869.871088亿美元,收购YouTube的16.5亿美元股票约占其总市值的1.8%强。(原始股价来自Yahoo finance
这个取值期间未必符合正式的要求,结果大概是碰上了,偏差不是太大。yahoo finance新版还挺好使的。

星期六, 十月 14, 2006

GOOMac

(名字是杜撰)之后,是GOO+Mac,他们都偏爱白色。

Google一向宣称自己的服务要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最近他们重点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里当然包括数千万苹果Mac用户。专门开了一个Google Mac blog为Google这一亲Mac举措宣传。

苹果电脑桌面很漂亮的!




星期二, 十月 10, 2006

GOOG/YT得到确认

终于有了结果。
FTcn:谷歌16.5亿美元收购视频网站YouTube

收购完成后,YT品牌独立,团队不变。

同时YT发出消息称已经与三大唱片业巨头签署分销音乐视频协议,使并购后版权诉讼问题得到缓和。

而最大的问题似乎不是版权问题,负总裁
David Drummond 说合并前的两家公司都采用DMCA协议,情况比较类似。最大的问题可能是Google Inc.首次管理一个十分巨大的非自有品牌(如果blogger.com不算太大的话),Battelle在blog上说他今后会就这个问题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星期一, 十月 09, 2006

Google/YouTube 有待证实


也许 Google/YouTube并购问题大家议论过早了,TechCrunch又说了他也不能确定,消息源存在夸大事实的嫌疑。
不过这次大家的普遍关注说明,这桩有待证实的“并购”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期望,还有互联网上用户DIY并分享的模式与搜索引擎结合的一种乐观的可能性,而且从最基本的媒体感官刺激来说,视频广告确实比Google Adsense那静态的文字吸引人多了。

相关链接

NY Times:Google is said to set sights to YouTube

WSJ: 谷歌拟出价16亿美元收购YouTube


TechCrunch说,他也不知道这两个大报是哪来的消息源,现在大报跟着blogger走一点都不新鲜,有时候被涮很没面子,无奈……

Look,John Battelle's Searchblog!

今天用Torpark登陆了John Battelle's Searchblog,第一次登陆激动得想哭!(因为以前不用代理都登陆不成)
自从读了《搜》,这个人就成了我的icon,后来在《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中,《WIRED》的专栏作家兼编辑Gary Wolf,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形容Battelle是一个工作狂,如果不是后来他去创办那本《Bussiness2.0》的话,今天《WIRED》的主编可能还不是《the Long Tail》的作者Chris Anderson。巴特利完全可以做个独当一面的记者,他对自己所做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操作能力,从《搜》这本书就能看出来。

最近圈子里从盛传到“基本属实”的消息就是Google.Inc收购视频在线分享网站YouTube,消息来自TechCrunch的一篇日志。Battelle美国时间8日的日志补充了Google和YouTube的又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内容的控制方面,也可说是一种伦理尺度的把握。他说YouTube的administrators walk 机制可能有着和Google类似的问题,他们是技术主义的,不通人情,但同时,YouTube对暴力、色情、涉及道德问题的内容进行分级甚至把有些内容移除,这又与Google的Don't evil理念十分接近。
Battelle可以说是看着硅谷这些公司长大的,对他们的了解真的到了非同寻常的程度。
很惊奇的发现他还关注中国的奇虎Qihoo,其中一篇日志谈到奇虎和Yahoo中国的官司。
________
不用代理登陆不了Battelle的blog,不过此时就要感谢feedburner提供的Battellem'Searchblog全文feed了,你可以订阅。

星期日, 十月 08, 2006

Sun终于向Javascript示爱,可惜大方向错了


太阳微系统(股价)公司开始向网景开发的Javascript示爱,希望借后者流行之势改善一下自己的利润表,而11年前,网景也是想借Java的流行推广自己基于web的编译语言Javascript,但是1995年Sun公司的工程师还轻蔑的声称网景的小发明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可不想进入庸俗的应用领域!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Sun公司应该像IBM(股价)学习,Sun公司为今日互联网世界的面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却没有从中赚到钱,而IBM同样为计算机世界贡献了大量的知识,但他们聪明的从服务中获得了收益。

参阅两篇好文章:
Bussiness2.0:Sun Microsystems finds the JavaScript love

方军的公司如何从blog中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