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分享的逻各斯
显示标签为“BUSINES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BUSINES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星期三, 七月 04, 2007

新媒体的未来

上周还参加了若邻网和1财搞的新媒体论坛,地点在北大.
发现众多不知名的小网站到这来做推广,还发现很多网络公司在网上做1.0时代的营生,而且很赚眼球,很赚钱.中国国情.

与会的人都各自抱着自己对新媒体的看法,有的认为手机是新媒体,有的认为互联网是新媒体,有的认为传统报纸杂志只要转变观念和运作方式就是新媒体,有的说个人掌握了新传播技术就是新媒体,还有人觉得Any where,any time,any screen的广告就是新媒体.

新媒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的起点,新和旧其实也难以划分,大致上大家还是把纸质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制作统一的节目发送给模糊的大众,视为旧媒体.但是仔细探究一下,其实今天的很多所谓新媒体,依然对他们的受众了解有限,电梯间的液晶屏可能更多让快递员观看了,很多网站只是炒作纸质印刷的成本负担不起的炒作,制造垃圾内容和垃圾评论.

这些都是用旧媒体思维运作新媒体,何力,这个我大学最喜欢的报纸的前总编声称,在他的观察范围内,目前没有一个就媒体的领袖能成功的做好一个新媒体,那些新媒体的领袖一定出现在未来那些痴迷技术,养成了网络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年轻人中,我们这些旧媒体的人倒时候能当他们的顾问就应该知足了.

何力这种消极态度我很认同,目前何力赋闲在家,阳光传媒那个网络媒体他也不做了,很可能上述观点是他不做的原因,或者是结果.

会上若邻网的CEO陈皓源说,他在商学院的同学在日本搞了个公司做手机漫画下载,总部设置南京.他们推出的手机漫画可以在画面出现刀剑碰撞的时候让手机震动,而且在乘坐地铁或者等车的时候,只要一只手的拇指就能翻动画面.于是很多年轻人不在看漫画书了.当他们开始越过漫画出版商直接和漫画家或他们的经纪人签协议时,出版商们坐不住了,开始动用法律等手段,留住自己的漫画作者.

听了这个故事,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可能是数字音乐真正未来,乔布斯游说四大唱片公司开放DMI,因为数字音乐还只是他们销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局面可能在你料想不到的时刻发生逆转,如果iTune能强大的能够直接和歌手,乐队,词曲作家和制作人们签订合同出版数字音乐,四大唱片公司就该成为历史了.

接下来可能难度更大的是图书期刊出版业.以后再说吧.

星期五, 二月 09, 2007

数字音乐的未来

史蒂夫开始畅想数字音乐的未来。

我看到后马上把这则苹果网站上他发的文章译出来,其实是从张亮blog上看到的。译文发到《blog中文翻译》。 这还有个中英对照版的

Source: http://www.apple.com/hotnews/


关于音乐的思考

史蒂夫 · 乔布斯
2007年2月

随着苹果的iPod 音乐播放器和iTunes在线音乐商店的巨大成功,一些人已经要求苹果"开放"数字版权管理(DRM)这个苹果用来保护其产品不被盗用的系统,以便从iTunes购买的音乐可以在从其它公司买到的设备上播放,并且,从其它在线音乐商店购买的受到保护的音乐也可以在iPod上播放。 让我来考察一下现在的情况,并且了解如何能达到那一步,然后再来看看未来的三种可能的选 择。

……[全文]

星期六, 二月 03, 2007

stardoll玩偶网站

社会化网络的发展有时候快得超出我们的预想,如今人们愈来愈热衷于为自己在网络世界里的角色添置装备,甚至舍得付费。
这种起源于网络游戏的购置装备的激情,现在也转移到了女孩们的身上,尤其是7到18岁这个年龄层。这催生出了stardoll——玩偶(或者洋娃娃)网站。这个 社区专门提供给你定制的玩偶搭配衣服和布置房间的各种装备。这个网络社区竟然有一个退休洗衣女工设计的,其实很多这个年龄的阿姨都幻想开个给小女孩制作衣服的小商店 什么的 ,她只不过恰巧在网络上实现了 。06年初该网站得到曾投资于skype的Index ventures 400万美元投资 ,没过几个月,6月分又获得红杉资本的青睐,投资600万美元。如今它以今人的速度扩大这用户数量。

星期二, 一月 16, 2007

创新,也是一种买卖?

创新型公司如何不断满足人们的期待,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或者说建立良好的口碑营销效应。

借用袁岳一直在介绍的社会资本理论,我想也可以得到关于创新型公司如何不断提高创新的边际产出,并达到创新的规模效益的一些原理。

  • 原理之一:创新债权与创新债务。
  • 企业必须创造出超过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让消费有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当于你用1000元买来了1200元的商品,普通消费者获得了这种不对等交易的好处后,都会有负债心理,为了使自己得到心理安慰,一般人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向他认识的人说,“这东西好极了,你尽管去买吧。” 二是,下次还买这家公司的产品。
  • 原理之二:制造创新的规模经济。
  • 在第一条原理下,交易的总规模没有变化。我们首先看到,企业有意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制造了一种利益倾斜于消费者的不平衡,消费者产生了负债心理,采取两种方法回报企业,但是消费者的回报至多填补了企业为创新付出的高成本而已,总体看,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消费者。这导致创新企业和普通企业获益相当,没有超额利润。我们要追求创新的超额利润,它隐藏于原理之二,制造创新的规模经济。想想一个握着大把创新债权的人会做什么?假如你就Steven Jobs,你能想到做什么?没错,去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任何一个握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家都会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Apple改了名字,它不再叫苹果电脑公司,而叫苹果公司,它要全面扩张了,iPod, iPhone, iTV, iBook…… 它会利用人们对Apple这个创新品牌的负债心理扩大交易规模,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如果只有iBook,笔记本用户不能忍受它的失败产品,而有了iPod, iTV等等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有了更多期待,并且这些期待之间不是紧密相关。
    另一方面,苹果要寻求合作伙伴,拉人入会,这是通过分享成功利益来扩大经济规模的做法,我不一个人赚钱,我让大家都赚钱,大家也会给我更多回报。

    以上两个原则就是苹果,以及同样不断扩张的Google等创新型公司们今天正在做的买卖,这是也可以说是创新型企业的商业哲学,或许这也说对Web2.0时代的分享精神、口碑营销等概念的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