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Stay foolish”——Steven Jobs
陈鸿桥语(原文摘自7月17日《南京日报》: “ 大家要知道创业板的目标是什么,5年以后大家判断创业板是否成功,标准是企业进入创业板之后,有没有带动一个新兴业态的形成,有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引领者,有没有创新的技术成为国际一流。这是今天开闸之际,对企业要精挑细选的原因,他们不仅为自己募集资金,也承担着国家的创新战略。”
“如果要勾勒出创业板目标企业的“脸谱”,有两个参照,一个是目前外资的风投公司最看重的企业,他们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以连锁餐饮、酒店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以新东方等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产业等等。
另一个参照是目前中小板股价最高的企业,掌握矿产等稀少资源或是核心技术的企业股价必然走高,而那些成本低、毛利率低、靠规模取胜的企业,则经不起金融危机的折腾,一跌再跌。
创业板喜欢的企业模样是:不是线形自然增长,而是要有爆发式的增长;不一定要有土地等“重资产”,但一定要有核心技术等“轻资产”;因为成长中遇到的难题较多,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所在的领域不外乎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传统产业的新模式等等。”
……
真牛!陈鸿桥大概以为自己是国务院总理,请告诉我们,证交所到底应该是做什么的?
Posted via email from ShareLogs
See and download the full gallery on posterous
有人寄了 6 张图片给您。 DSC03640.JPG DSC03695.JPG DSC03700.JPG DSC03708.JPG DSC03702.JPG DSC03719.JPG 这些图片将通过 Picasa 从 Google 发送。 请到 http://picasa.google.com/ 上试用
10万创业资金开创番茄树 省钱村里淘回二手服务器好友组团工作自由不散漫 上线3个月订单月增4倍
赚钱不是唯一梦想实现过程更重要
2009年6月24日,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典礼的日子。黄修源是传媒大学2005级传播学本科毕业生之一,那天他脚穿一款从自己网站购买的Converse的经典款帆布鞋,身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
这时,黄修源和他背后的团队已经开始运作“番茄树”正品鞋购物网站接近3个月了。
他们网站在Alexa(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上的排名从100多万名迅速上升到了24000名。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同类的绝大部分网站。
“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黄修源说,这个是“番茄树”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创业者素描
如果不是“梦想”在拉着黄修源的手,那么他会一直在豆瓣网工作,他会买房、贷款,然后继续写程序,但是当“梦想”不断地出现在脑海里,他在深爱的工作和令他魂牵梦绕的 “梦想”之中煎熬、挣扎时,最终“梦想”战胜了一切,他离开了他深爱的公司,如果不是他一直在整理电脑中的视频,笔者不会相信眼前坐着的腼腆男生就是 “番茄树”的创始人黄修源,一个22岁的男生。
创业・尝试
贩卖技术赚取利润
2006年10月份,黄修源和网络上认识的朋友周帆开始创办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网站――俺自己电子杂志网,由于定位小众,网站坚持1年后,就失败了。“当时的代码完全是在宿舍里很多个夜晚敲打出来的。youtube当时的成功激励着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自己付出了不少。”黄修源说,“而后我们是赚到了一些钱,基本都是靠帮很多人做网站赚的。”具体数字有多少,黄修源说差不多每个人分到了2万块钱,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通过贩卖自己的技术来赚取利润了。
创业・矛盾
选择梦想离开豆瓣
在积攒了一定经验,尤其是在“俺自己电子杂志”失败以后,黄修源在2008年10月进入了网络公司豆瓣网工作,做兼职的设计师。“宽松的时间选择,免费的饮料,热心而又非常专业的同事,这家公司太好了。如果我选择工作,我是一定不会离开豆瓣的。”即使是回忆,黄修源依旧沉寂在曾经的回忆里。“离开豆瓣是非常难的决定。”黄修源说,“当时的情况是金融危机,报纸杂志报道的都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豆瓣已经给我offer了,而且待遇应该是很高的。”但是这个时候他觉得如果人生就此安定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怕老了就没这个勇气了。”
正式离职的日期恰好是豆瓣4周年的聚会。聚会上,黄修源告诉大家说自己将要离职去创办一家专卖正品鞋的网站。一起工作的同事brant说,在黄修源身上他看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这句话让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黄修源说。就这样,在深爱的工作和自己的梦想之间,他最终选择了梦想,离开了豆瓣。
创业・资金
启动资金家里赞助
家里知道黄修源离职是在他把手续都办完之后。父亲问他需不需要帮助,黄修源说,现在需要些钱,当问到数字时,黄修源说5万至10万吧。大概一周后,10万元就打到了黄修源的账户。除了一开始黄修源家给的10万元投资,番茄树并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源。
3个月的时间,番茄树用在办公成本和建设上的钱差不多花了5万元。为了节省资金,番茄树的服务器是黄修源和赵亚星两个人从中关村坐地铁淘回来的一台二手服务器。这台服务器被他们按照《无间道》的人物命名为傻强,“下一台服务器,我们准备叫陈永仁。”黄修源笑着说。
创业・团队
好友组团实力不弱
所有的番茄树团队成员都是黄修源的同学和朋友。程序员赵亚星是他的高中同学,客服、模特是他大学的好朋友,财务、推广人员都是他们的朋友,一群好朋友为了一个梦想聚集到一起。
黄修源说:“其实我找来的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赵亚星写了6年程序了,Cherry跟宋慧乔拍过广告片是很专业的Model了,还有我们的Vicky做事相当靠谱。”在寻找合适的快递公司时,Vicky曾经在一个下午绘制了一张所有主流快递公司快递鞋子到所有省份的价格表,然后她很认真地告诉黄修源:“应该选其中性价比最高的快递公司。”
像一家人一样工作
黄修源说,因为团队的成员都是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而且他十分喜欢并且怀念曾经在豆瓣工作的状态和环境,所以他也从来不要求团队成员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天黄修源都是11点左右起来,中午饭前大家一直在处理各自的事情,然后叫外卖。下午成员会到齐,然后工作,傍晚出去吃晚饭或者继续叫外卖,然后会娱乐一会儿,再继续工作至深夜。“我们每2个星期都要出去采购一次,每次大概都会买一箱可乐,一箱饮料,红酒、啤酒、咖啡、零食、小吃,这些都是我们采购的东西。”黄修源笑着说,“我们像一家人一样地生活、工作,现在没有钱发工资,那么就尽可能地解决其他的问题。”
创业・经营
首位顾客成义务顾问
网站上线后,他们开始陆续有了一些订单,但都不多,可能几天一笔。第一个用户是一位武汉大学生,她在QQ上问鞋子是不是正品,黄修源说如果不是正品,就寄回来,邮费也退回。
就这样,她成为网站的第一个用户,一直到现在。她也会提点意见,出点主意什么的。黄修源一直没好意思告诉她,其实她是第一位顾客。
与许多电子商务网站一样,联系业务是网站前期最大的困难。黄修源说,有个品牌的鞋已经谈了10次了,依然没谈下来,每次都被“暂时没有网络推广”这样的话所拒绝,但大家仍旧没有放弃,还以每隔几天便沟通一次的频率“骚扰”着这个品牌。
坐在星巴克的咖啡馆里,黄修源喝了一口咖啡,对记者说:“前几天看一个班的班鉴,传媒大学87级的校友徐韬说,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梦想,缺乏的是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人。”他认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番茄树整个团队的想法。
创业・目标
解决生活费就满足
对于目标,黄修源说,现在的期望是在2010年4月份以前实现盈利。3个月的时间,订单每月增长都超过4倍以上,现在的番茄树已经开始略微有盈余。“大概每个月能赚4000块钱吧,下个月如果不出意外可以到10000元以上。”
当记者询问盈利目标是多少时,黄修源说:“这个我需要解释一下,我说的盈利并不是收入多少钱,而是能给我所在的团队一个简单的经济收入,能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就可以,我们更看重的是团队的生活和完成梦想的过程。”
Posted via web from ShareLogs
关键词: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突然无拘无束的世界
自我的“身-心-灵” 对他人的“身-心-灵”的感受 “族群-文化-制度”
不仅面对许多“问题”,而且有了许多“主义”
摘自《财经》“逝者”
汪丁丁/文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总有三个相互纠缠的方面,如同三条生命的联合:其一是“身-心-灵”的发展,也称为“个体生命”;其二是对他人“身-心-灵”发展的感受,可称为个体的“社会自我”(social self);其三是“族群-文化-制度”的演变,可称为“社会史”。
对20世纪初叶的中国人而言,可载入社会史的最大事件,莫过于“满清王朝”的倾覆。这一事件在后来的演变中呈现出更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延续数千年的“帝制”就此消失了。导致了这一重大社会史转折的力量,其一是“外力”,由以往数百年与西方文明的偶然接触所累积的后果汇集而成;其二是“内力”,由以往数百年或数千年社会史演变的后果汇集而成。时至今日,我们仍生活在由这一事件标志的社会转型期之内,而且,我们预期这一转型期还将延续百年之久,不如此则难以完成“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突然无拘无束的世界里,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按照他们“个体生命”和“社会自我”的特质,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一时间,中国不仅面对着许多“问题”,而且有了许多“主义”。比任继愈和季羡林更早成熟且更早成名的梁漱溟,这样概括他自己的“身-心-灵”状态:“……我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刺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已。人生问题较之当前中国问题远为广泛、根本、深彻。这样便不为现实问题之所囿。自己回顾过去这四十余年,总在这两问题中沉思,时而趋重于此,时而趋重于彼,辗转起伏虽无一定,而此牵彼引,恰好相资为用。……就以人生问题之烦闷不解,令我不知不觉走向哲学,出入乎东西百家。……同样地,以中国问题几十年来之急切不得解决,使我不能不有所行动”。(《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于是,如李泽厚所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构成了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主旋律。
1919年5月1日,杜威携妻子抵达中国,由胡适陪同。四天之后,他目睹了“五四运动”并延长了他在中国的访问时间,将离境时间推迟至1921年7月11日。两年间,杜威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的一系列演讲与稍后抵达中国的罗素的一系列演讲,从两个几乎相反的方向,塑造了整整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命运的思考。
杜威告诉中国人:没有基于观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不可能发生改变。中国的政治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纯然依赖于外部的力量,只具有革命的形式,只触及制度层面,它未能改变大众的生活观念。罗素告诉中国人:尽管儒家“亲孝”的观念缺点很多,但是“远比西方人倡导的爱国主义危害小得多”。因为,后者导致了“帝国主义”和“黩武主义”。他呼吁西方向中国学习“正当的生活观念”。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应向西方学习科学知识——但不可学习西方人的工具主义和科学主义世界观。不过,罗素的声音被杜威的声音淹没了。西学兴,对现代生活观念和工业化的追求,主导了20世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