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也是一种买卖?
创新型公司如何不断满足人们的期待,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或者说建立良好的口碑营销效应。
借用袁岳一直在介绍的社会资本理论,我想也可以得到关于创新型公司如何不断提高创新的边际产出,并达到创新的规模效益的一些原理。
- 原理之一:创新债权与创新债务。 企业必须创造出超过消费者预期的产品,让消费有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当于你用1000元买来了1200元的商品,普通消费者获得了这种不对等交易的好处后,都会有负债心理,为了使自己得到心理安慰,一般人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向他认识的人说,“这东西好极了,你尽管去买吧。” 二是,下次还买这家公司的产品。
- 原理之二:制造创新的规模经济。 在第一条原理下,交易的总规模没有变化。我们首先看到,企业有意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制造了一种利益倾斜于消费者的不平衡,消费者产生了负债心理,采取两种方法回报企业,但是消费者的回报至多填补了企业为创新付出的高成本而已,总体看,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消费者。这导致创新企业和普通企业获益相当,没有超额利润。我们要追求创新的超额利润,它隐藏于原理之二,制造创新的规模经济。想想一个握着大把创新债权的人会做什么?假如你就Steven Jobs,你能想到做什么?没错,去银行贷款,扩大再生产,任何一个握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家都会这样做。这就是为什么Apple改了名字,它不再叫苹果电脑公司,而叫苹果公司,它要全面扩张了,iPod, iPhone, iTV, iBook…… 它会利用人们对Apple这个创新品牌的负债心理扩大交易规模,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如果只有iBook,笔记本用户不能忍受它的失败产品,而有了iPod, iTV等等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有了更多期待,并且这些期待之间不是紧密相关。
另一方面,苹果要寻求合作伙伴,拉人入会,这是通过分享成功利益来扩大经济规模的做法,我不一个人赚钱,我让大家都赚钱,大家也会给我更多回报。
以上两个原则就是苹果,以及同样不断扩张的Google等创新型公司们今天正在做的买卖,这是也可以说是创新型企业的商业哲学,或许这也说对Web2.0时代的分享精神、口碑营销等概念的一种解释。